2008-10-04

恰到好處的處罰,需要親子雙方共同參與

恰到好處的處罰,需要親子雙方共同參與

更新日期:2008/10/03 09:07

(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1003 09:07:09台北)當父母的都知道處罰比獎賞更困難,一方面是因為處罰多半是孩子犯錯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處罰輕重真的不容易拿捏,此外對於不同個性的孩子所要採取的處罰方式也不相同。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就認為「完美的處罰」很難,做家長的也只能不斷調整。

張錦娥指出,在許多報章媒體的新聞當中,不難發現最糟糕的處罰方式莫過於是羞辱或是體罰孩子,雖然這樣的處罰方式一時之間可以讓孩子害怕,並且記得做錯事要付出的代價,但是孩子往往只記住處罰的痛苦,而非思考做錯事的本質。

她提到:「大人在處罰孩子的當下,有時候也帶有一點發洩的情緒,所以難免忘了處罰的本質應該是要孩子了解做錯事帶來的後果。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我也發現如果處罰可以把孩子的潛力激發出來,並且讓孩子往後能多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這樣才是處罰的目的。」

另外,她也提到家長平日不妨就和孩子建立起對於處罰的「默契」,這樣孩子做錯事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自己應該負責任而接受處罰。張錦娥認為:「這樣的默契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建立的,建議家長應該多利用機會教育,像是親子共讀的時候,就可以利用故事情節與孩子討論處罰的意義與目的。」

她笑著說:「最近我們出版了一本《靛仙子墨兒》,我都主動拿給有小孩的朋友看,因為當中有一句對白恰好說中了很多家長的心聲。故事中小仙子對壞妖精做出的處罰是『要他們幫忙摘糖豆』,另一個小朋友就說:『這樣好像不是很嚴厲的懲罰』,似乎「懲罰就是要嚴厲」是個普遍的觀念。」

張錦娥倒認為處罰如果拿捏得宜,根本就不需要嚴厲就可以收到效果,並且鼓勵家長可以趁孩子看完故事之後,問他們: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處罰做壞事的妖精?」或「你覺得小仙子的處罰好不好?」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中,像是:「你最討厭什麼樣的處罰?」家長可以從與孩子討論的過程中,與孩子建立起對於處罰的默契。

建議家長不妨趁著平心靜氣的時候,找機會和孩子討論處罰的目的,下次孩子犯錯的時候就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了!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