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03-29

讓學習「有意義」

讓學習「有意義」

作者:洪蘭  出處:天下雜誌 410期 2008/11

相關關鍵字:裴林/王陽明/世界觀

學生埋首書堆數十年,為什麼只得到零碎的知識,不知所學有何用,更缺乏廣泛關心世事的心胸?

在酒會上,聽到有人大聲嘲笑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裴林沒有世界觀,不知道非洲是個洲,還以為是個國家。循聲望去,發現嘲笑的人正是不知道新幾內亞在亞洲,堅持在非洲的人。在二十一世紀,沒有世界觀在競爭力上是個弱點。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時,加州大學醫學院的面試問題便是「柏林圍牆倒,對你的意義是什麼?」所有老師一致認為,一個不關心世事、心胸不夠寬大、沒有世界觀的人,不會是個好醫生。

要使孩子打開眼界,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多讀。但是有人說,這不是又增加孩子的壓力了嗎?其實不會,只要不考標準答案就沒有問題。老師可以多教,孩子可以多讀,只要改變考核方式,孩子就沒有壓力。知識是相通的,讀得多,背景知識豐富,就容易吸收,記憶最重要的效標是意義度,有意義就會記得,多讀反而減輕學習壓力。

學生閱歷不夠容易自以為是。曾經有個學生問我,王陽明有什麼了不起,在沒有孔子大學之前為什麼先有陽明大學?意思是還輪不到他。我問他,「王陽明做了什麼事使你知道他的名字?」他說,「不知道,歷史課本有寫,我們就要去背,名字就知道了」。我想這就是問題所在了。

我們的課本編得太簡單,老師必須告訴孩子為什麼這個人值得名留青史,不然歷史變成一堆要考的人名和地名,難怪念起來很痛苦。其實王陽明平定寧王宸濠之亂的經過非常有戲劇性,孩子會很喜歡聽的。

寧王造反時,王陽明巡撫南贛,他上任不久就平定了江西福建廣東一帶,數十年來朝廷無法解決的盜寇問題。他聽說寧王反了,便起兵勤王,寧王知道他很厲害,要先除去他,便派人追殺他。他換上便服,躲在漁舟中,另使人穿上他的衣冠坐在船上,用金蟬脫殼計,逃到臨江。他知道如果寧王北上,直取京師,那就完了,因為明朝積弱,不堪一擊。所以他用反間計,假稱朝廷已知寧王將反,特令兩廣、湖襄都御史在各路要害埋伏,又將這假的密旨縫在優人(演員)的衣服裡,讓他們故意被宸濠所捉,傳出假消息。寧王果然不敢發兵北上,便先打安慶。王陽明一方面佈署兵力,一方面叫人在他的官署四周圍上柴火,戰況不利時,就火燒官署以免妻兒受辱。主帥如此,將士自然用命,所以他能以寡敵眾,生擒寧王。

在這段歷史中,王陽明所用的兵法、心戰策略都非常精彩,值得學生學習。他的膽識、臨危不亂的修養,對大局的掌握是他致勝的原因,「致良知」的哲理使他成為中國的大思想家。他允文允武,是真的值得在歷史上留名。

這個例子其實突顯了目前教育上的一個大問題。我們的學生埋首書堆數十年,所學的東西常常不知用在哪裡,因為他沒有學問整體的架構。零碎的知識,除了考填空題,沒有什麼用處。一個人若是不能領會學習真正的目的,人生是很遺憾的。(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我們都知道多讀書對學習是有益處的,無奈,在台灣的環境裡,大家都樣樣要比,最後連閱讀也要比,誰的學習單多?誰看的書本多?最後,孩子失去了閱讀的興趣,老師多了無力感。

然而閱讀是重要的,沒有廣博閱讀,哪來背景知識多方學習,古人說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,總要先讀破萬卷,才有行路萬里的基礎啊!

0 意見: